20.亨利·摩尔及主要作品
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 ,生于英国约克郡,早年就读于利兹艺术学校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他在读书期间就曾获得一笔较大额度的奖学金,使他得以游历法国和意大利。1934年,亨利·摩尔以一段声明表述了自己的艺术立场:“古希腊艺术家和文艺复兴艺术家所给予的美并不是我们寻求的美。表现出的美和表现出的力量有着功能的区别,前者旨在悦目,后者倾向于反映精神生命,对于我来说后者更加动人,更加深刻。”他认为,雕塑不应当违背石头坚硬、致密的特性,使它失去自身的特点。在技术上,他研究了古希腊时期的雕塑艺术传统、墨西哥雕塑艺术精神和埃及雕刻艺术的状况,以至于对史前雕塑的传统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可以说,这种挖掘和研究对他的创作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
亨利·摩尔创作了大量的铜质雕塑,并且深入研究过用水泥和陶土进行雕塑。所以他直接就材料进行创作应用起来显得那样的运用自如。
亨利·摩尔在雕塑中追求对原始实体的复归,他以骨形及骨骼的驳接方式作为基本形体单位和基本构成方式,又在实体中挖出空洞,制造出虚空以暴露内部形体,并把虚、空作为实体的延伸,再将不同形体汇集起来,以造成新的象征有生命的物形体,象征在人类精神气质中打下烙印的种族经历的形体。
他能够成功地使观众在其雕塑面前接近了万物的开端,他往往将同一件物品做成不同的大小尺寸,从几英寸到大于真人,可是雕塑本身的重量感和浑厚感却丝毫没有变化。
亨利·摩尔的卧像雕塑有很多种变体:从温和的表现主义风格到纯粹的抽象风格都有所涉猎。这些形态各异的雕像作品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求慰藉,向原始回归,召唤原始生命,充分体现现代精神的象征。
亨利·摩尔1926年创作的他的第一个作品《斜倚的人体》,就是他多年仔细观察自然界的有机形体,如贝壳、骨骼、树根等等,从中领悟自然力所塑造的自然形态,并尽可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自然力的法则。在他的作品中原始艺术风格同现代艺术的风格和谐交融。亨利·摩尔创作的侧卧的人体雕像,具有流畅的线条、厚重的体积感,娇小的脑袋及意想不到的圆洞,恰如其分地象征了女性的形体。
亨利·摩尔的作品具有一种节律,它能与自然界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这些侧卧的人像,造型奇特,身体弯曲,凹面与凸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956年亨利·摩尔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前创作了一个侧卧人像。这座5米高的巨大侧卧女像,相当自由地处理了形态及其间的关系。既而,摩尔又创作了一系列巨型卧像,它们将人的身体分离咸两个或三个部分,更加近似于岩石、悬崖峭壁或洞穴的形状。他说,“我的雕刻正越来越少有描述性,越来越少具有写实性的外貌,因此有人往往称之为抽象。但是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最集中地表现我的作品中人的心理。”
亨利·摩尔的雕塑凝结着人性的因素。如果说,布朗库西的“形”突出了形的地位,而亨利·摩尔的“形”则是“开放的形”,他揭开了“形”的奥秘,他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