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计理念是“高”, 焦点是“神”
“高”:外型高,达19.99米(纪念澳门1999年回归);物料质量高——皇室御用的汉白玉;文化内涵层次高,焦点是要出“神”。公元四世纪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写神。历来论传神论者大抵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贵神贱形求离形得似;二是坚持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我尝试从中汲收营养,融入发挥。
3.天后像角色定位是“神”
一千年前湄州岛的林默娘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28岁逝后众为立庙。宋徽宗因妈祖护路允迪航海出使高丽,始赐庙号“顺济”;宋高宗封她为“灵惠夫人”;宋光宗因她救旱救疫,封为“灵惠妃”;元世祖因她护海上漕运,封为“护国明着天妃”;清圣祖康熙因妈祖佑施琅攻台湾,统一中国,封她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仁慈天后”。宋、元、明、清20个皇帝封她40次,褒封妈祖为夫人、妃、天妃、天后。妈祖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有大批信众。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檀香山、法国巴黎、拉丁美洲,只要海上能通航的华人聚居地,建有不同风格的天后宫。全球约有1500座妈祖庙,信仰文化圈逾两亿人。她是东方海神。而西方最著名的海神是希腊文化之波塞冬,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壮男,常骑骏马在海上飞驰,所过之处,波涛翻涌,大地颤抖,是一切海难之肇事者。人类要平安,就得膜拜他。有学者指出,在他身上体现西方的海洋文化的内核尚属战神的范畴,有征服、冒险、掠夺和霸权的内涵。但东方的妈祖身披象征着吉祥的红衣,在茫茫大海上飘行,那里有海难,她便赶赴营救落难者,给人们带来安全、好运、吉祥,她的神性却是人类母爱的延伸,突显了异于西方的东方海洋文化的特征。综上所述,妈祖的精神是何等高贵,这也是她一千年来被民众在千千万万个偶像中筛选出来为民间信仰俗神的因由。
4.外形要有“神”的天后气质
既然是天后,就有“后服”。我锁定的服式为“宋”式:头戴后冠,冠上垂珠12串,身披后服,束腰带,胸配玉项练,体环玉佩,手持玉如意。脸部五官是二十多岁的,老了便失实。“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眼睛尤为重要,。此外,头部要偏大,就这艺术处理手法,本人曾在中央美院全国高层次的雕塑研讨会上与大师级的教授们切磋。因为按西方的表述体系,雕塑大型作品,很强调人的头部相对要小。但本人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立像不是常人之1:1,而是高19.99米,要因应人物的年龄和特征而定,头部相对要大。中国传统的大型神像尤其是佛像俗称“大头佛”,又如“四大金刚”头大目睁,只有这样失调才是四大金刚。又如“钟馗与五鬼”,谁的头大,不是很清楚吗?作为艺术家要尊重老百姓对神的形象的审美习惯。
5.写实与浪漫相结合
历史上的林默娘是真实的,但按历代美丽的传说而封她为后,这是浪漫的。她28岁为救海难羽化升天,塑造的面相体型该有年龄的写实,但她只是个村姑,却配以天后服式,这又是浪漫的。从技法层面上说,天后像的头部面相精雕细刻,强调了写实的“精确性”,但躯体衣服粗放成块状立体,没有按生活的真实去营造肌理的凹凸效果,这是追求“有意识的模糊美”,使“精确性”与“模糊性”有相互对比而又相互依存。有行内人指出,该作品以中国画用线条画人物的技法雕出衣纹,块面立体,处理恰当,别出生面。
6.注意空间、环境的和谐
19.99米高的天后像该摆在哪呢?有官员说摆在黑沙环的公园里,又说摆在黑沙海滩边。但我都不同意。黑格尔在《美学》中十分强调雕塑作品“要联系到外在的空间形式及所处的环境”。胡利奥.冈萨雷斯有句名言“在空间作画”,也就是说放置于空间中的雕塑应能与环境发生有机联系,构成整体性。最后我选择了澳门山的最高点路环的迭石塘山顶。天后像矗立后,好评如潮。美术评论家梁鼎英说:“近看精雕细刻而无琐屑花哨之弊;远观,大气恢宏,具凝练概括的艺术张力。这圣像丰满而俊秀,端庄祥和,雍容典雅,充满慈善之美。她屹立高山,如玉树临风,临镜自鉴;她背靠南海,俯瞰澳门,温婉地关爱着南海边上这小城的人们。” 《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也有如下评价:“妈祖与澳门在历史上素有渊源,早在500年前,澳门古代渔民已经建庙祭祀供奉妈祖。这座巨型大理石妈祖造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大理石立像,塑像外型端庄祥和、雍容典雅,已成为澳门的标志之一。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建立的这尊塑像具有深远意义,表现了大陆人民与澳门同胞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深厚感情。”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给予了肯定:“妈祖在此建立,意义重大,是成功的大制作。”还在天后像前留影。中国美协艺雕会主任盛杨先生题辞“化顽石变生灵”。天后像成了新地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澳门回归的片头有她,转发新华社澳门回归特辑的外国媒体有她,国家的纪念金银币上有她,内地和澳门的邮票有她,本地钞币也有她。在圣像脚下,妈祖文化村傍山而建,成为本地一著名的新景点和文化交流平台。